评论:OTT全球运营商的同一张考卷

相关专题: 中国电信 中国联通

  IT时报记者 郝俊慧

  不久前,一篇韦乐平的内部演讲稿《去电信化》在业界流传,这位中国电信的前总工程师,以大量的图表、数据,赤裸裸地揭开了电信业面临的空前严峻挑战:电信运营商正在不断被贬值和边缘化,“别再总以为自已是行业主导者了”!一句诤言,醍醐灌顶。

  好日子已经过去了。讲究全程全网、提供电信级服务的电信运营商,在投入数百、数千亿之后发现,越来越低的利润率和越来越高的流量收入剪刀差,使收回这些投资的日子遥遥无期。与此同时,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轻型互联网企业们,却凭借技术、业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拿走了大部分利润。

  癸巳初春,一场“微信收费”大讨论,将一个名词——OTT推到了舆论前沿。“Over The Top”(过顶传球),这个原意本为球类运动员在对手头顶上空传送接球的体育名词,在新语境下被演化为,互联网企业的各类应用“过顶”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到达用户端,运营商成为纯粹的管道,无法从中获得实际利益。

  “堵”还是“疏”?这个选择题,为全球运营商出了同一张试卷。如今,答案已然明了。当初曾强制性阻断Skype的法国电信Orange,如今自己革了自己的命,推出类似的即时通信软件libon。这无疑是一条路:运营商推出自己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同类互联网企业正面竞争。

  然而,当中国电信运营商们试着张开双臂,迎接OTT的到来时,残酷的事实告诉它们:投入数千亿元的光纤网络和3G网络(甚至4G),对其赢得OTT领域,几乎毫无帮助,早早起步的飞信、翼聊等产品,在后起之秀微信面前,几无还手之力。

  OTT的关键在于,强调网络与应用的无关性。这让三大运营商在OTT市场与所有的互联网企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甚至要落后一步:小米盒子、乐视盒子的发布,使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三网融合项目IPTV,很可能成为OTT TV普及前的过渡产品;微信平台功能的进一步扩展,不仅直接冲击着电信运营商的基础语音业务,更可能冲击整个移动网络的稳定。

  希望能被证明有效的路是合作。中国联通与搜狐视频、豆瓣FM等推出的包月流量包,虽然刚刚起步,却被业内看好,这种在国外已成熟运作的OTT与运营商合作模式,被看做目前最可行的方式。

  中国的运营商究竟该走向何处?国外运营商的诸多做法是否有可借鉴之处?OTT所需要的市场、法律和政策环境是否已经成熟?《IT时报2013年半年度通信报告》详细调查了国内外电信运营商在这场OTT风暴中所面临的危机,以及它们努力探索的方向。我们相信,未来存在无限可能。

(责任编辑:陈轻文)


微信扫描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扫码关注5G通信官方公众号,免费领取以下5G精品资料
  • 1、回复“LTBPS”免费领取《《中国联通5G终端白皮书》
  • 2、回复“ZGDX”免费领取《中国电信5GNTN技术白皮书
  • 3、回复“TXSB”免费领取《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工艺图解
  • 4、回复“YDSL”免费领取《中国移动算力并网白皮书
  • 5、回复“5GX3”免费领取《R1623501-g605G的系统架构1
  • 7、回复“6G31”免费领取《基于云网融合的6G关键技术白皮书
  • 8、回复“IM6G”免费领取《6G典型场景和关键能力白皮书
  • 本周热点本月热点

     

      最热通信招聘

      最新招聘信息

    最新技术文章

    最新论坛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