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中小学“家校互动”平台沦为利益工具

  近期,有关电信运营商高校校园争夺战的新闻事件频频见诸报端。日前,一篇题为《上亿中小学生成为利益工具》的报道搅动了中小学校园的平静,报道称,有数百名中小学家长投诉校讯通、家校通等业务,并追问其背后是否有利益黑幕。

  据了解,国内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移动2003年推出“校讯通”,中国联通则在2004年推出“家校通”,中国电信版的“家校E通”等业务也在此前后推出。在各地“校讯通”、“家校通”、“家校E通”等网站上,“关怀无微不至,沟通随时随地”、“您身边的教育专家”等广告词让人看了很是温馨。按照运营商的说法,以这些“××通”为平台,家长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关于子女的成长信息,学校可以提升内部办公效率与信息化水平,有利于学校对师生的管理。

  虽说这些业务名义上规定是自愿加入,学校和运营商也都表示绝非强迫。但在许多家长看来,除了“自愿”加入之外,其实别无选择。“没办法,他们抓住了家长的心理。只要是学校发的文,看似自愿,其实没有任何商量余地。”有家长反映,如果不办“校讯通”或“家校通”,学校不会因为你选择不加入该业务而通过其他工具如飞信、QQ等跟家长联系。这意味着家长将无法得到学校的信息。

  而运营商方面,以“校讯通”为例,虽然一开始会有一个免费试用阶段,按相应的业务规范,经家长签订“确认函”后才会由试用客户转为定制客户。但学生家长对这“温柔一刀”也只能默默承受,选择确认。

  “家校互动”,听起来让人心动。而实际上,很多家长的实际感受却并非如此。如果真以为能因此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具体情况,那你就要失望了。一学期下来,除了收到几条学校什么时候考试,请家长督促复习;什么时间放假,请家长注意孩子安全;什么时候开家长会,望家长准时参加这类短信以外,就没有收到其他有关孩子在校情况的信息了。看起来是为了方便老师和家长联系,其实家长要和老师沟通,还是需要拨打老师电话。

  无论是“校讯通”还是“家校通”、“家校E通”,每月都要从家长手机中收取费用。虽说各地收费标准不一,少的一个月几元钱,大多数是一个月10元,看上去并不多,但有学生家长算了一笔账,学校每个月上课也就20来天,按正常的短信收费标准,每天起码要发五六条短信,才会有10元左右的信息费。但实际上平均下来至多一天能收到一条短信。无形中,一条短信的费用是正常费用的数倍。而且每年寒暑假将近放3个月的假,“家校通”、“校讯通”基本停用,“凭什么要收12个月的费用?”

  推荐理由:

  一项看似有益的举措,却遭到许多学生家长的诟病。

  实际上,家长质疑的,并非这些电信业务本身,而是这些业务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在公众法律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带有垄断和强迫意味的举措,侵害到公民的合法权益,必然会引起质疑。此外,无论是“校讯通”还是“家校通”、“家校E通”,在这些旨在便民、有益公众的平台上,学校还有运营商显然做得不能够让使用者满意,亟须改进。而在收费问题上,运营商更应该给出一个明确的交代,事涉数千万甚至上亿中小学生和家长,马虎不得。

  (唐夏友)


微信扫描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扫码关注5G通信官方公众号,免费领取以下5G精品资料
  • 1、回复“LTBPS”免费领取《《中国联通5G终端白皮书》
  • 2、回复“ZGDX”免费领取《中国电信5GNTN技术白皮书
  • 3、回复“TXSB”免费领取《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工艺图解
  • 4、回复“YDSL”免费领取《中国移动算力并网白皮书
  • 5、回复“5GX3”免费领取《R1623501-g605G的系统架构1
  • 7、回复“6G31”免费领取《基于云网融合的6G关键技术白皮书
  • 8、回复“IM6G”免费领取《6G典型场景和关键能力白皮书
  • 本周热点本月热点

     

      最热通信招聘

      最新招聘信息

    最新技术文章

    最新论坛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