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DMA系统定位方法分析

相关专题: 无线 中国联通

摘要 本文对WCDMA系统的定位方法进行了分析,包括CELLID及其增强技术RTT(Round Trip Time,往返时间),OTDOA(Observed 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观察到达时间差)及其增强技术IPDL(Idle Period Downlink),AGPS和混合定位。

一、前言

移动通信领域是近年来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运营商越来越需要差异性的业务来提高竞争力,LCS业务(LoCation Services,位置业务)是被普遍看好的一种移动增值业务。目前2G系统中已经可以提供简单的基于位置的服务,随着我国3G牌照的即将发放,3G网络建设和商用进程的日益临近,位置业务将可以依托3G网络的宽带、高速的特性,变得更加丰富多彩。3G网络除了在带宽方面比2G有了明显的提高之外,还可以支持更加丰富的移动增值业务,如移动定位业务。在WCDMA系统中,就有四种主要技术可以实现移动定位,即基于CELLID(小区识别)的定位技术、OTDOA(Observed 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定位技术、网络辅助的GPS定位技术和混合定位技术。下面将具体介绍WCDMA系统中位置业务及实现方法。

二、位置业务

位置业务是指利用定位技术确定移动终端的位置,并据此提供各种基于位置相关应用的业务。常见的位置业务有:导航、跟踪(如物流管理、人员管理等)、城市黄页(如提供最近的银行的信息等)、紧急呼叫(比如接入最近的110服务点)、基于位置的计费等等。

目前2G系统中已经可以提供相对简单的基于位置的服务;在3G系统中,由于3G网络提供宽带、高速分组业务以及CDMA系统特有的测距码精确等特性,位置业务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三、定位方法及技术

常见的定位方法都是基于测距:通过测量移动终端到位置已知的参照物的距离,再根据一定的算法,计算出它的位置坐标。在这里,位置坐标可以指二维的,也可以是三维的。位置数据可以在网络侧进行计算(称为基于网络的),UE只提供测量数据;也可以在UE侧进行计算(称为基于UE的)。

由于无线信号以恒定的速率(光速c)传播,其传播距离L=c·t,因此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实际上是通过对传播时间的测量来实现距离的测量。

WCDMA系统中采用以下几种定位方法:

(1)CELL ID+RTT(Round Trip Time,往返时间);

(2)OTDOA(Observed 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观察到达时间差)+IPDL(Idle Period Downlink);

(3)AGPS;

(4)混合定位。

基于CELLID的定位技术(包括其增强技术RTT),由于定位精度(均指水平精度,下同)在几百米到几千米之间,不能满足大多数业务的需求。因此,虽然实现简单,但实际上应用不多。

AGPS技术定位精度最高,可达几十米,但其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终端成本太高。这也限制了它的应用。

OTDOA技术由于其精度适中(可满足大多数业务的需求)、响应时间快、终端成本不高(只需软件支持),成为WCDMA系统标准必选的定位方法。

混合定位方法则是在单靠某一定位方法无法完成位置计算的情况下,结合其它方法进行测量和计算。

表1对各种定位方法进行了比较。

表1 各种定位方法的比较

定位方法水平精度(m)响应时间(s)终端额外成本
  CELLID+RTT180~10000.1~0.5无
  OTDOA140~2800.5~2低
  AGPS40~2005~16高
  混合定位40~2005~16高

1.CELL ID+RTT定位原理

由于移动终端(UE)在登记、位置更新及呼叫建立时,都会通过“RRC连接请求”消息上报所在的CELL ID,因此基于CELL ID的定位方法最为简单,网络和UE都不需作改动;此时UE的位置,就被认为是基站所在的位置(经纬度)。显然,这种方法获得的位置是很不精确的,其误差就是小区的覆盖半径,通常为数百米到数千米。

为了提高定位精度,引入了RTT增强技术。

在Node B侧,对信号帧进行RTT测量,即计算接收(Rx)和发射(Tx)的时间差。在UE侧,对信号帧的收发时间差(UE RxTx time difference)进行测量。显然,RTT=2L/c+UE RxTx time difference,式中,L为UE到基站的距离;c为光速。

由于RTT、UE Rx Tx time difference可经测量获得,c是常数,因此可根据上式计算出距离L:

L=(RTT-UE RxTx time difference)c/2

从数学的观点看,UE就位于以基站为中心,L为半径的圆上,这样定位误差就由小区覆盖半径缩小到L。

如果我们能对多个基站进行RTT定位,那么就能进一步缩小定位误差。例如,对如图1所示的3个基站分别进行RTT定位,计算出UE到各基站的距离L1、L2、L3,则UE就处于三个圆的交汇处。误差就大大缩小了。

图1 3个基站RTT定位测量示意图

由于RTT和UE RxTx time difference测量的对象都是专用信道(DCH),因此要同时对多个基站进行测量,UE就必须处于切换状态。例如,要对3个基站进行RTT定位,UE必须处于3方切换状态,而且参与切换的小区必须在不同的Node B。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的。

CELLID+RTT定位精度取决于小区覆盖半径,因此在城区微蜂窝的场景下,可以满足一般的定位要求。另外,在UE侧需要进行类型2的收发时间差测量,如果UE不支持Type2的测量,则进行Typel的测量,这也会影响到定位精度。

2.OTDOA+IPDL定位原理

OTDOA通过测量UE到两个基站的无线信号传播时间差(DTOA,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来计算移动终端到两个基站的距离差。

从数学的观点来看,UE的运动轨迹,就是以这两个基站为焦点、以其距离差为定差的双曲线。要实现精确定位,还必须对另外两个基站进行相同的测量与计算,获得另外一条双曲线。这两条双曲线的交点就是UE的位置。因此要实现OTDOA定位,至少需要3个基站,如图2所示。

图2 3个基站实现OTDOA定位示意图

DTOA值由UE通过测量不同基站的两个小区的CPICH信号到达的时间而获得。但与cdma2000不同,WCDMA系统是异步的,各基站时间可以不同步,因此其距离差(△L)不能直接通过DTOA乘以光速c来获得,即

△L≠c·DTOA

为此引入ODTOA,对各基站的时间差进行修正,使得

△L=c·ODTOA

假设移动台到Cell1(Node B1)、Cell2(Node B2)的距离分别为L1和L2。假定Cell1的CPICH信号最先到达移动终端,则Cell1、Cell2和UE发射/接收CPICH的时刻如图3所示。

图3 Cell1、Cell2和UE发射/校收CPICH时刻

由上图可见,Cell1的CPICH信号到达UE的时刻t1相对于SFN1延迟L1/c,即t1=SFN1+L1/c;Cell2的CPICH信号到达UE的时刻t2相对于SFN2延迟L2/c,即t2=SFN2+L2/c,因此在E测量到的到达时间差:

TDOA=t2-t1=(SFN2-SFN1)+(L2-L1)/c

设△L=L2-L1,则有:

△L=c·(TDOA+(SFN1-SFN2)) (1)

△L=c·(TDOA+RTD) (2)

其中,RTD=SFN1-SFN2,称为相对时间差,由专门的设备LMU(定位测量单元)进行测量。

因此距离差△L可由式(2)算出。其中TDOA由UE测量,RTD由LMU测量,而(TDOA+RTD)即为OTDOA。

在计算出距离差△L后,就可通过求解双曲线方程式,来获得UE的位置坐标。

由于OTDOA测量对象是CPICH信道,因此在进行OTDOA定位时,无需像CELLID+RTT定位那样先进入到CELL-DCH状态;在利用多个基站进行定位时,UE在空闲状态就可完成测量,因此很容易实现。

OTDOA定位有着比CELLID+RTT更高的精度,但需要至少3个基站才能进行定位;另外网络侧需要增加额外的设备(LMU),UE则需要软件支持,因此增加了成本。

当UE距离基站较近时,由于接收机非线性而造成的远近效应,有可能导致UE解调不出较远基站的CPICH信号,影响到定位的效果。为了克服远近效应的影响,引入了称为IPDL的机制:基站在某个预定的随机时刻,关闭所有信道的发射,以便让UE能够有效地测量相邻基站的信号。IPDL空闲期的频率是每100 ms(150个时隙)出现1个时隙。IPDL机制需要基站侧与UE侧同时支持。

3.AGPS定位原理

GPS的定位方法,就是通过接收GPS卫星的信号和报文,测算终端到GPS卫星的伪距(到达时间),最后计算出终端的三维坐标。其坐标方程式如下:

式中,(x,y,z)是待定位GPS终端的WGS84三维坐标,是方程中的未知数;为待定位GPS终端的本地时钟与GPS卫星时钟的偏差,也是方程中的未知数;c为光速,是常数;(xi,yi,zi)为第i颗卫星的WGS84三维坐标,是方程中的已知数;PRi为待定位GPS终端测量得到的第i颗卫星的伪距,是方程中的已知数;C·ξi为第i颗GPS卫星的伪距校正值,是方程中的已知数。

由于方程式中有4个变量(x,y,z,),因此在方程组中至少有4个方程式才能求解,换言之,至少需要4颗卫星才能实现精确定位。

AGPS定位的原理与普通GPS是一样的,不同的是,AGPS定位是网络辅助的,网络负责收集GPS卫星相关的信息,并在需要进行定位的情况下,将所获得的GPS辅助数据,包括GPS参考时间、GPS卫星ID、GPS捕获辅助数据(多普勒频移搜索窗、伪距搜索窗等)、GPS星历以及参考小区的UTRAN GPS小区帧定时测量值等,下发给被定位UE。

应用网络下发的GPS辅助数据,UE能够更容易的搜索到GPS卫星的信号,从而加快GPS伪距测量的时间、降低UE电源的消耗、以及提高UE的接收灵敏度。

位置坐标的计算可以在网络侧进行(称为基于网络的),也可以在UE侧进行(称为基于UE的)。显然,基于UE的AGPS定位方法,对UE的要求更高。

AGPS(或GPS)是目前已知精度最高的定位方法。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位置业务的需要。但由于UE在硬件上要支持接收GPS卫星信号,成本很昂贵,从而限制了AGPS定位的应用。另一个限制就是,在室内和非开阔地带,由于搜索不到足够的卫星信号,就无法实现AGPS定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使用混合定位的方法。

4.混合定位原理

AGPS和OTDOA虽然能实现较为精确的定位,但其应用场景也受到限制。

AGPS定位需要接收到4颗卫星的信号;OTDOA定位则需要接收到3个基站的信号。当这些条件不能满足时,就不能准确定位。这时就需要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定位方法,称为混合定位。

例如,UE在进行AGPS定位时,如果只搜索到3颗卫星信号,则在其方程组里,只能获得3个方程式,这样是无法准确解出位置变量(x,y)的。但如果同时进行CELLID或OTDOA定位测量,获得第4个方程式(圆或双曲线),就能利用特定的优化算法,解出位置变量。

又如,UE在进行OTDOA定位时,需要接收到至少3个基站的信号。如果只接收到2个基站的信号,那么就只能获得一个双曲线方程式。如果利用这2个基站分别进行CELLID+RTT定位测量,就可获得1个或2个方程式。这样就可以解出位置变量。

需要指出的是,在求解多次多元方程组时,都是应用优化算法,因此解出的变量只是满足一定条件(置信度)的最优值,而非真实值。

四、总结

前面对WCDMA系统常用的定位方法进行了分析,包括CELL ID+RTT、OTDOA+IPDL、AGPS和混合定位。

CELL ID+RTT实现最为简单,网络侧和UE侧几乎不做任何变化,而且只有一个基站时也能完成定位,但其精度是最低的,因此只能应用于对精度要求不高的位置业务,以及作为其它定位方法的补充。

AGPS定位精度最高,能满足绝大多数位置业务的需求,但UE成本很高,因此其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要实现AGPS定位,至少需要搜索到4颗卫星,因此只能应用于野外等开阔的环境,在非开阔地或室内,就无法进行AGPS定位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解决方案:在进行AGPS定位的同时,进行OTDOA(或CELLID+RTT)定位,这种方案称为混合定位;不再进行AGPS定位,依次进行OTDOA定位和CELL ID+RTT定位尝试,这种方案称为自适应定位。

OTDOA同时具有定位精度高、终端成本低、响应时间快、可应用于室内的优点,成为WCDMA系统标准必选的定位方法,应用最为广泛。为了解决UE接收机的远近效应问题,引入了IPDL增强技术。

要实现OTDOA精确定位,至少需要接收到3个基站的信号,这是OTDOA定位的缺点。在基站数量少于3时,可以结合CELLID+RTT进行混合定位或直接改用CELLID+RTT进行定位。
 

   来源:中国联通网站
微信扫描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扫码关注5G通信官方公众号,免费领取以下5G精品资料
  • 1、回复“LTBPS”免费领取《《中国联通5G终端白皮书》
  • 2、回复“ZGDX”免费领取《中国电信5GNTN技术白皮书
  • 3、回复“TXSB”免费领取《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工艺图解
  • 4、回复“YDSL”免费领取《中国移动算力并网白皮书
  • 5、回复“5GX3”免费领取《R1623501-g605G的系统架构1
  • 7、回复“6G31”免费领取《基于云网融合的6G关键技术白皮书
  • 8、回复“IM6G”免费领取《6G典型场景和关键能力白皮书
  • 本周热点本月热点

     

      最热通信招聘

      最新招聘信息

    最新技术文章

    最新论坛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