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乐平:融合、创新、转型

相关专题: 中国电信 光通信 华为

  2007年4月3日—4日,以“融合·创新”为主题的《2007全球NGN高峰论坛》在北京凯宾斯基饭店举办,本次论坛围绕固定移动融合、运营商的NGN技术测试和网络推进实例、IMS的网络定位和业务应用、三网融合、IPTV的挑战和机遇等内容,全面解读了全球电信运营商的融合和创新策略、中国NGN产业的发展和管制政策、国际NGN标准最新进展和热点技术应用等倍受关注的主题。以下是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韦乐平的演讲实录。


  韦乐平:我的题目是“融合、创新、转型”。过去我们的转型从01年开始,01年我们成立了中国电信下一代领导小组,我是组长,干了5年。最后想讲讲交换向IMS引进的考虑。

  我第一项想向大家展示对IP世界中电信可以维系可持续发展的调研的结果,大家看照片可以看得出来结果是非常惊讶的。差不多有95%的人是缺乏信息的,我可以相信大家肯定要问我你到底是属于5%的还是属于95%的,但是我也没法回答大家,为什么?因为我不知道他问的问题怎么问的,但是有一条我可以肯定,我是属于那种对于电信业有深深的忧患和危机感的人。

  第一张片子讲讲融合和综合的含义,融合实际上是对综合的反思,融合是一种演进式的发展,而综合是一种革命性的发展。电信界可以从20年前,大约是20年前的热衷于综合开始慢慢地转向了融合,融合是比较现实的。

  下面再说说创新和转型的含义,创新比较容易,就是一个新东西,无论是小的、大的,改革、革新、创新,转型就不一样了,转型是形式、外观、特征发生了完全的变化。所以说我个人的理解创新是可大可小,当然也可以有大的创新,但是多数往往是小的创新,是一种局部的、单向的技术变革,而转型是一种系统的、全面的、持续的创新,决不能说你变个小小的技术改革、小小的工程就算转型,转型是这样一个系统、全面、持续的转型。

  融合是什么呢?融合是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推动行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重要原动力,是行业创新和转型的主旋律。

  所以我不知道把这三个事情说清楚没有,创新和转型的关系,融合跟创新转型的关系,融合是我们行业创新和转型的主旋律。

  下面我简单说融合是解决我们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其实道理上也不用多说了,刚刚邬总也讲到了。从客户的角度来说,可以用简化的客户关系和一致的客户体验,融合可以解决行业结构失衡、资源配置优化、行业结构升级换代,是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每年这么多的运营商和制造商在那么瞎折腾,确实应该好好地整合一下,无论从全世界的范围还是从中国的范围都是这样,当然国外在这方面走的比我们要快,中国还在这儿不断地谈论,希望今天过了以后别谈了,干点儿实事了。

  从制造商的角度来说,解决产品过多过滥低层次、低水平,有的板卡开发出来有相当大的比例几乎没有人用,全废在那儿了,降低了研发生产的成本。从运营商来说可以用统一的简化的网络架构、有限的协议和接口。我是搞技术的,对协议的名称现在为止也记不全。

  网络各个层面也可以进行优化和融合,可以大幅度的降低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无论客户行业制造商、运营商、制造商都是利远远大于弊。

  融合也是解决网络可持续发展的出路之一。过去大家知道,我们都是一种技术或者一种业务建一种网络,技术就等于网络又等于业务,都是划等号的。所以这样的结果使全世界的运营商都进入了一个死互通,典型的大的运营商按这种思路建了几十个各种各样的烟囱式的承载网和平台。几年前我见了BT的CEO,说我们有20多个,我说中国电信比你还多呢,我们30多个,我们按类别就分16大类别,小的更多了。所以运营商无力承受不了这么大的投资,巨大的运行费用,可以想想几十个平台,每种平台用的不同的厂家,得有多少技术人员去维护它。光我们中国电信的运营队伍就9万多人,已经减了好几万了。所以运营费用也是,而且还可以提供跨网的业务和融合的业务。按照过去这种烟囱式的建网方式,跨网的业务和融合的业务是无法开展的,或者即使要开展是要做一大堆的适配转换工作、机器也没人用得起。所以无论从投资的角度、运行的角度、维护队伍的角度、新业务的开发来看都希望融合。

  最后我讲一个小小的结论,希望用一个融合的多业务承担网和若干个业务融合的平台来替代多个承载网和数十个业务平台,是解决上述困境的唯一出路。

  承载网可以用一个,但是业务平台为什么不是一个?我们也是经过了长期的讨论,最后认为方向还是一个,但是在可以看得到的未来是不可能用一个,我们现在的策略是汇集多三大业务平台。

  网络的各个层面也都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融合问题,从技术融合来说有接口的融合、软硬件、协议信令,网络水平层面的融合,包括核心网、城域网、接入网等等,网络垂直层面的融合,包括应用层、业务网、承载网、控制层,支撑系统的融合,涉及到网管、计费系统。业务层面融合,窄带和宽带融合,移动和固定融合,三网融合等等。

  所以大家看融合趋势是及其广泛一个内涵的东西,融合转型的关系,转型不是简单的选择,而是电信页面对电信宏观大环境的变化和业务技术重大变革的唯一出路和最佳的战略决策。融合是转型的大方向,无论是为了降低成本还是降低新的业务、新的模式都是融合。

  具体来说就是从话音业务向增值业务发展,从更广泛的范围来看是从传统的公网业务项企事业市场的渗透,从电信业的角度来说是协议的固网业务项移动业务的拓展,从广义的全业务的角度来说就是从电信业务项有线电视业务的拓展。

  下面举个例子,因为题目点到IPTV了,不能展开讲,讲讲我们目前的状况。

  从政策层面来说,应该说管制政策正在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中国电信进行试商用的上海、台州、福州、厦门、西安和汉中六个地方获得了IPTV的落地许可,当然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我们有300多个本地用户,所以相对来说95%以上还没有落地。

  IPTV网络传输业务全面开放的时机已渐成熟,当然我说了不算,我认为这个时机成熟了,是不是成熟咱们还拭目以待,我希望今年这个问题能够解决,已经不适于再推了,因为这个事提出来是十五大提出来的,现在十月份十七大都要开了,两届党代会都要提出来了党中央文件写进去的东西还没有进行呢,这实在不是回事。

  从业务与市场的角度来说,我们到2006年底中国电信发展了19万个IPTV的用户,主要是在上海,上海已经有了12万8千,除了成功的开放了广电节目以外,还提供了电视行业、影像空间,以及餐饮、财经、娱乐、购物等信息服务。IPTV作为种子业务的作用已经开始逐渐显现,作为一个种子业务,不能指望它包打天下,但是是重要的种子业务,由它可以启动连带性的一大堆业务。

  融合与电信改革的关系。因为我感到融合是对分业经营行业架构的重要挑战,分业经营阻碍了业务的融合,妨碍了技术的进步,影响了产业的发展,应该坚决打破。

  照理说这种道理是特别简单的,就跟1+2=3一样的,但是在中国越简单的事都越行不通,就像3G牌照一样的,大家认为简单不过了,但是到现在还没有发。

  融合需要对监管政策进行反思和调整。如美国对跨业禁令、完全竞争和用户环开放的纠偏,就可以看得出来。美国当初也是禁止有线电视和电信业的跨业经营的,而且提倡完全竞争的,所以有一阵子搞了几千个运营商,现在搞来搞去变成16个最大的,慢慢越来越少,现在3个了,很可能明年有变成2个了。用户环路的开放,也是从96年开始实施到现在收了,出台了新的政策。

  电信和广电的对称业务准入是大融合的第一步。电信业本身形成由3—4家实力基本相当的全企业航空母舰是健康有效电信市场的合理取向和政府行业格局调整和监管的现实选择。我长远写的3+1,什么意思?1就是更广电留着的,得给人家出路啊,他的出路就是进入电信的业务,这样将来3+1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取向。

  咱们都是技术人员在这里可以随便畅想,但是说的不算数。

  我国技术创新面临的形式,从国家层面上看,中央已经把建设创新型的国家确定为国策,并要求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中央企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担负着光荣的使命和重大的责任,这是从国家层面看。从企业层面看,技术创新不是技术发明,而是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是使新技术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的全国家。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内在需要。

  中国电信技术创新的目标和战略,这是我们去年刚刚最后定下来的。去年我们最后定下来中国电信技术创新的技术战略是以业务产品为中心,以集成创新为主体,这就需要妥善处理技术与市场的关系。因为运营业已经发展了从纯粹的技术驱动,转向主要依靠市场需求牵引的阶段。

  电信的本质是服务,电信市场的本质是提供业务,作为运营业最大的创新应该是业务创新。这一点我们跟研究院所是有差别的,跟制造业也是有差别的,大家不同的企业就会有不同的定位。对运营来说本质应该是服务,这点我们内部也是有很大的争论,包括我自己长期以来是想不大通的,因为我原来也是比较赞同部里的提法叫双驱动,但是后来仔细想也不大对,因为部里是面对运营业、制造业什么都面对的,全方位的,我们的运营业来说应该说本质性的还是服务,还是业务创新。但是这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这里有很复杂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来说重大技术创新不仅仅引领传统产业的优化和成绩,而且能培育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例如移动通信、光通信和互联网等等。

  另一方面,他写纯粹技术驱动脱离市场需求的技术也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例如ISDN、B—ISDN和铱系统等。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并决定了技术的产业化方向。

  一般说来技术创新是传统技术发展逻辑的颠覆,而业务创新是传统技术基础上的集成的再创新。业务创新才容易形成差异化和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不等同于科学发展,它能否成功的主要标准是商业价值,这是与科学发明的基本差别,这是很重要的,千万不能把这两个混同于一起,商业竞争和技术竞争日益呈现一体化的趋势。

  技术革命与网络演进。技术是在不断革命的,而网络只能逐步的演进,这是我的观点,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个观点已经有十年了。

  大家看看我们国家的核心网的传输交换数字化用了估计20年,估计接入网的数字化光纤化至少需要35—40年。电路交换与包交换已共存了20多年,IP的出现加速了向软交换机和IMS的转型进程,但估计还需要10—15年。3G的研发和实施已经进行了约20年,只完成了2G的5%,预计实现真正全面转型还需要10—15年。

  我们要积极跟踪市场的化的大趋势,立足国情网情,以市场驱动为主线,强化自主创新,着力把握网络发展的演进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我记得有一次跟一个专家辩论,大概是1999年的时候,说你们的6千亿都是垃圾,我说谈何容易,你们家的别墅6千亿,60万也不会扔掉的,国有资产6千亿扔掉了,你问问国家允不允许、老百姓允不允许,所以处理网络问题比处理一般的问题要复杂得多。

  固网为什么要转型?我们全网6千多台交换机中寿命超过15年的13%,所以几千万线的交换机面临即将退网的选择,是继续建设TDM电路交换网还是转向下一代网?传统话音的ARPU值和话务量持续下滑,而支撑传统话音业务的封闭的TDM交换体系本身难以支持其他新业务,分散的用户信息更是严重影响了某些新业务的开发。一种业务建一种网络的传统建网思路有高额的建设成本。

  固网转型不仅需要妥善处理现有数千亿元沉淀资产的挖潜改造,而且需要实现向NGN的演进。中国电信联合华为和中兴,自主研发了固网智能化系统,解决了传统固网业务开展又满又困难的难题。实现了软交换的统一控制,并与固网智能化改造结合,实现了向下一代网的平滑演进。构建了业界规模最大、继承技术最多的融合承载网CN2,节约了大量投资和运营成本。历时5年,01年到06年为止,建成了200台软交换、260台智能用户数据库和865台路由器构成的固网新架构。

  这是我们固网转型的体系架构。最下面大家看到的就是一个承载层,第二个是控制层,我们现在引入了SHLR和软交换,现在还在研究没有实施的就是IMS。再上面就是业务层,业务层是统一的业务平台,我们已经在开发很多的业务平台了,新一代我们叫做SMP的也正在六个省做试验。这是我们固网转型的体系架构。

  这样一个分层的架构好处就是有清晰的业务层、控制层、承载层,实现了业务与控制的分离、控制与承载的分离。业务提供不再依赖于具体的控制网络,可以采用通用的业务层功能架构,提供与具体网络无关的、融合的应用业务。网络控制不再与具体的接入方式紧密绑定,可望实现对不同接入技术和不同业务的统一控制。

  分层架构的核心技术特征,第一控制层。我们把用户数据从6千多个交换机里面放到200多个数据库里面,就评比了复杂性和差异性。大家知道中国电信绝对是最复杂、最大的网,我们11种机型,大小版本100多个,任何一个业务开放都可以想像工作量有多大。提高新业务提供能力和引用速度,促进多网融合。通过软交换和数据用户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网络对业务的提供能力,实现对语音、数据、视频业务的统一控制。

  承载层的核心技术特征。我们采用IP和MPLS的混合承载技术,不仅经济地实现了基于逻辑隔离的多业务承载,而且使MPLS标签量最小,加快了标签分发和网络收敛速度。

  目前的现状,控制层我们已经建成了两个层面,控制层,建成了覆盖省级省内的两个层面的软交换网络。

  承载层我们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209个节点,覆盖201个城市和海外9个城市,208个节点、865台路由器、中继带宽4.2T、具备8个区分业务等级的CN2多业务承载网。目前已开通近200个大客户VPN,近900个端口的接入链路等。应用层,在固网智能化、软交换网络技CN2网络的共同配合下,中国电信目前已经开展的增值业务总数已经超过20个,其中像号码携带、彩铃、一号多机等。

  软交换与IMS的比较。这张图其实以前也讲过,只不过重新整理了一下,从标准化的角度来说大家也各有侧重,一种侧重设备,一种侧重逻辑结构。同控制层来说,一种是主从控制,与接入相关。从呼叫模型来说,是传统交换机的呼叫模型,所以不太适合其他。从PSTN来说可全面提供,而IMS还不能提供,多数即便提供了也是作为第二线提供的。对于软交换来说多媒体灵活性差。软交换与IMS都遵循NGN的基本思路和网络架构,这方面是共同的。但是对话音业务增长的国家来说,软交换的发展阶段是无法跨越的。这个问题我们是论证了很长时间的,一年多的时间得出这个结论,我相信现在我们几大运营商都是同样的结论,原来还有例外,现在大家都达成一致了。因为我们跟美国不一样,每过的电话业务是在下降,网络越来越空了,我们这个是每年还在新建呢,到底拿什么建,这是很大的,谁还敢下决心继续用PSTN的电路交换机啊。重叠方式引入,长期共存。

  刚刚我讲了他们两个是同属NGN的范畴,都采用承载与控制分离的思想,都机遇IP承载,设计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属于像NGN演进的不同阶段。在引入IMS之前,软交换和PSTN网络仍将是主要的核心控制网络和业务提供网络。可利用软交换宽带域能力来满足市场急需的多媒体宽带业务。IMS网络引入后,固网软交换SIP拥护和业务,可按需逐步向IMS网络迁移。长远期,IMS将逐步融合软交换网络,最终形成统一的会话型核心控制网络。大家看到统一的会话型的核心网络,并不是包罗一切的。

  最后这张片子就讲讲我们战略转型初见成效,我们是以转型业务促进收入的增长,以转型业务来保存量,以转型业务来强占未来的制高点。2006年这是最新公布的数据,我等了这个数据等了一个多月,因为我们的上市公司也不敢乱披露数据。业务增长是4.7,我们的股份公司,不是集团公司,非话业务占29%,增长4.8%,宽带接入已经成为业务增长的第一驱动力,贡献率为3.71%,占增量的80%,同比增长35.3%。而话音相关收入,包括通话费和月租,继续全面下降。宽带接入3.71%的增长,是拉动增长,增长的贡献3.71%,语音增值0.22%,综合信用应用0.90%,通话费下降1.45%,月租费下降0.85%。所以跟话音相关的业务是出现了全面的增长,我记得三年前我在这儿讲话的时候被媒体歪曲了给我找了不少麻烦,当时我是用的前提就是扣除小灵通以后本地话音业务出现了负增长,今天我们不用扣除也出现了负增长,所以现在再造谣我也不怕了,反正不用加这个定义也不怕了,当时我确实说的很清楚,因为不扣除的时候还在增长,现在是不扣除也在负增长。

  我今天要讲的就这么多,谢谢各位!

(责任编辑:张笑)

微信扫描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扫码关注5G通信官方公众号,免费领取以下5G精品资料
  • 1、回复“LTBPS”免费领取《《中国联通5G终端白皮书》
  • 2、回复“ZGDX”免费领取《中国电信5GNTN技术白皮书
  • 3、回复“TXSB”免费领取《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工艺图解
  • 4、回复“YDSL”免费领取《中国移动算力并网白皮书
  • 5、回复“5GX3”免费领取《R1623501-g605G的系统架构1
  • 7、回复“6G31”免费领取《基于云网融合的6G关键技术白皮书
  • 8、回复“IM6G”免费领取《6G典型场景和关键能力白皮书
  • 本周热点本月热点

     

      最热通信招聘

      最新招聘信息

    最新技术文章

    最新论坛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