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立信与中国:126年源远流长的合作,仍将继续下去

(计育青/文)1892年,一位名叫Gustaf Öberg的瑞典船长来到上海,他发现当时中国对电话的需求非常旺盛,于是积极联系爱立信成为代理。随后,Gustaf Öberg向爱立信发出了第一笔2000部电话机的订单,凭一己之力开启了爱立信与中国一百多年的不解之缘。据说,这批订单也是爱立信历史上最漂亮的电话机。1986年,中国邮电部在北京故宫里曾找到了一两部当年留存下来的电话,成为珍贵的历史见证。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新中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之后,急需国外先进通信技术和设备来改善国内基础设施环境。1984年,又有一位瑞典人来到中国,凭一己之力重启了爱立信在中国的业务,这就是前爱立信中国及东北亚地区综合事务副总裁,Per-Olof Björk。爱立信也因此成为最早向中国提供电信基础设施的外国公司之一。

201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爱立信扎根中国也已满126周年。作为对与中国结缘一百多年的回忆和总结,Per-Olof Björk与爱立信前高级副总裁Lars A Stålberg一起,将自己在中国30余年的亲身经历,以及爱立信历史档案馆中大量的资料和图片结合在一起,撰写了《爱立信和中国关系源远流长》一书,阐释了爱立信与中国长期合作的坚定信念和感受,并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通信行业蓬勃向上的发展历程。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一直是爱立信全球三大市场之一。我非常有幸自1984年起,就来到中国,见证爱立信与中国的长期合作。这本书不仅记录了我们亲身经历的重要事件,而且总结了促成爱立信与中国126年成功关系的重要因素。” Per-Olof Björk说。

Per-Olof Björk

百年历史,信义为先

1984年,Per-Olof Björk首次到中国出差,从此就与中国结缘。

“1984年爱立信在中国还没有办事处,1985年瑞典与中国建交后,爱立信随即就在京伦饭店开了办事处,是最早在中国设立办事机构的跨国通信企业。” Per-Olof Björk告诉记者。

在随后数十年间,Per-Olof Björk历任多个职务,这些职务都与中国有一定联系,为此Per-Olof Björk曾两度定居中国。Lars A Stålberg在1979至1982年间曾任瑞典驻北京大使馆商业参赞,在随后的1989至2000 年间,任爱立信企业传播部负责人等高管职务。

在爱立信和中国的多年经历,让Per-Olof Björk与Lars A Stålberg积累了大量珍贵照片和故事,二人闲暇时经常会把这些资料整理、记录下来。几位爱立信内部的朋友了解到他们手里的资料后,纷纷鼓励二人把这些内容编辑出版,与更多的人分享他们的故事。

在进一步梳理手中的资料时,Per-Olof Björk和Lars A Stålberg总结了一些爱立信与中国长期友好合作的宝贵经验。比如要促进双方互信,就要尽力推进本地化经营,保持经常性互访;打造产业合作的双赢方案,向客户提供相关知识,帮助他们快速增强技术能力,并积极参与社会层面的建设和发展等等多个方面。

Per-Olof Björk认为,相互信任对于在中国做生意非常重要,而信任关系不是签订合同就能建立起来的。在这个方面,爱立信得到了瑞典大使馆的支持,自己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爱立信可以向中国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不断派专家来帮助中国客户解决问题等等。“大量资源的投入和长时间的紧密协作,让爱立信与中国客户之间形成了稳固的信任关系。” Per-Olof Björk说,“当然,竞争力的价格、产品和服务也至关重要。”

在爱立信工作了二十多年,现任爱立信中国区总裁的赵钧陶也认为,信任确实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这一点在电信行业尤为重要。在爱立信看来,诚实、守信是企业经营的立身之本,不做过分的承诺,承诺的就必然要做到,只有这样客户才会有安全感。

回顾爱立信的历史,赵钧陶有两点很深的感触。爱立信是目前唯一一家参与过第一代移动通信到5G发展的公司,同时爱立信也是唯一一家成立至今从未偏离主业,始终专注于通信业务的公司。“历史是最好的证明,爱立信是值得信任的长期合作伙伴。”赵钧陶说。

爱立信中国区总裁赵钧陶

5G时代,中国与爱立信依然密不可分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从当初的1G一直到即将到来的5G,中国与爱立信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如今,爱立信在中国有11000名员工,其中有5000名员工从事研发,这是爱立信在瑞典以外的第二研发中心。与此同时,中国也是爱立信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爱立信在中国建立了5个创新中心。

“展望未来,我们对爱立信与中国的合作充满期待。” Per-Olof Björk说。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需要爱立信带来世界上最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并通过广泛合作,促进中国通信产业的发展。那么到了5G时代,中国通信产业已经位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还需要爱立信吗?

对此赵钧陶认为,从爱立信自身来说,在包括5G在内的很多方面,都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产品和经验。爱立信有一百多年的通信行业经验,每次通信革命都站在历史和技术的最前沿,5G也一样。“5G对社会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是此前移动通信技术无法比拟的,因此需要更多的合作、更多的交融、更多的互相学习。” 赵钧陶说。

从行业的健康发展来说,有竞争才有进步,无论中国本土产业发展到什么程度,都需要竞争来激发产业的前进动力。“当然,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全球化的大趋势不会因为一时的波折而发生转变。”赵钧陶说。

赵钧陶举例说,1900年的时候爱立信就开始做全球化,但自己在瑞典的份额不超过5%;2000年,爱立信来自瑞典的收入不超过3%,95%以上来自国外。面向5G,爱立信在中国做了大量的准备,建立了强大的中国研发团队。爱立信CEO鲍毅康曾在不同场合讲过,未来的世界有两大创新中心,一个在美国硅谷,另一个在中国。

除了研发,爱立信在生产供应上也做了充分的准备。目前,爱立信南京生产供应中心已经更新了产品线,为5G产品的生产做好了一切前期工作,一些配套设施也在加快建设。比如在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爱立信在望京园区建设了全球最先进的毫米波电磁测试暗室,项目目前已经封顶。此外,爱立信还在与中国运营商一起推进5G技术和设备的试验工作,并为2019年更大规模的5G试验和试商用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产业应用对于5G的商业成功至关重要,爱立信一直在与中国各个行业深入探讨5G的应用,为此在北京建立了5G创新中心,与中国移动一起建设5G开放实验室,取得了很多成果。”赵钧陶说。

拥抱开放的竞争和协作

爱立信始终认为,全球化的大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无论从国家层面来讲,还是从企业层面来讲,所有参与者都是获益的。” 赵钧陶说。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从一个很封闭的国家变成了开放的国家,世界其它国家也从对中国一无所知而感到戒惧,逐渐变成了深入了解之后的友好、接纳。“谁能想象,1980年上海就曾经搞过电信展?” 赵钧陶指着一张照片说,“上面有爱立信当时的董事长,还有当时最先进的AXE交换机的发明者,或者叫主架构师。”

中国对外的态度也在逐渐开放。据赵钧陶介绍,1980年没有什么外国人能进入中国的电信大楼等场所,现在无论中国电信运营商还是科技研究所,都自信地邀请国外同行来洽谈合作、交流科技思想。因此不过无论形势多么严峻,条件多么艰苦,只要手中掌握先进的技术,持之以恒地争取客户的信任,企业必然会赢得自己的市场。

“全球化中的逆流总会存在,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永远保持应有的竞争力。” 赵钧陶说。

另外,电信行业本身需要开放和全球化,只有全面拥抱竞争和全球协作,这个行业才能健康发展,并激发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的创新。比如5G全球标准,不仅爱立信、诺基亚在为之做贡献,华为、中兴通讯等也做了很多优秀的工作,这对全球协作和5G发展是非常有利的,5G的快速成熟和商业成功也有赖于此。

“一百多年来,爱立信始终支持自由贸易、开放竞争。”赵钧陶说,“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信念。”


微信扫描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扫码关注5G通信官方公众号,免费领取以下5G精品资料
  • 1、回复“LTBPS”免费领取《《中国联通5G终端白皮书》
  • 2、回复“ZGDX”免费领取《中国电信5GNTN技术白皮书
  • 3、回复“TXSB”免费领取《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工艺图解
  • 4、回复“YDSL”免费领取《中国移动算力并网白皮书
  • 5、回复“5GX3”免费领取《R1623501-g605G的系统架构1
  • 7、回复“6G31”免费领取《基于云网融合的6G关键技术白皮书
  • 8、回复“IM6G”免费领取《6G典型场景和关键能力白皮书
  • 本周热点本月热点

     

      最热通信招聘

      最新招聘信息

    最新技术文章

    最新论坛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