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及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与标准化

相关专题: 无线 中国电信 5G
王志勤




  一、移动通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国外移动通信的发展现状



  2003年6月全球移动用户已达到13亿,普及率超过18%。移动对固定的替代作用已日趋明显,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的移动用户已超过固定电话用户。



  在欧洲移动电话的平均普及率接近75%,市场渗透率已接近饱和。欧洲运营商开始通过提高业务ARPU来弥补用户增长速度降低带来的损失,令人欣慰的数据业务收入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02年欧洲数据业务占收入的13.6%,但其中主要是短消息业务,GPRS、WAP等业务收入不足5%。



  在2001年7月之前,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移动电话的普及率约为50%,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盈利受限,整体移动用户增长的空间不大。同时受美国经济滑坡的影响,各运营商纷纷陷于困境。寻求联合和合作、开拓新型业务模式,成为移动通信业界走出阴影可能的生路。



  与欧洲,北美相比,日本、韩国可谓形势一片大好。虽然,这两个国家的移动用户普及率早也突破了60%,但丰富多彩的数据业务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业务收入。在日本,移动数据用户占移动用户的70%-80%,数据业务的总收入已突破20%,其中短消息业务仅占3%。



  在发展中国家以及一些不发达国家,移动通信仍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一半以上的非洲国家移动用户数已经超过了固定用户数。在非洲,移动用户中85 %以上的用户为预付费用户。2002年,世界范围内,预付费用户平均比例接近50%,这一数字仍呈现上升的态势。

  (2)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现状



  我国移动通信一直保持高速增加的势头,在2001年7月,我国移动用户数超过了美国成为第一大移动通信市场。截止到2003年10月,我国移动用户总数已突破2.57亿,首次超过了固定用户总数(2.55亿)。我国移动通信目前的普及率接近20%,在今后5年内应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当然我国的综合国力目前尚无法与欧美等国家相比,尤其是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决定移动通信将逐步从高端用户走向平常百姓。短信业务被广泛接收,并呈现爆炸式发展事态,2003年我国短消息业务量超过1800亿条。MMS(多媒体消息)业务也逐渐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业界一致认为MMS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也是培育3G业务市场的先行者。



  (3)移动通信的总体发展趋势



  今后的一段时间内移动用户仍将呈现持续增长的势态,其主导地位更加稳固:移动业务与应用层面的标准在互通性方面仍然需要磨练;ARPU值会继续下降,直至数据业务被广泛接受,呈现大发展的局面。话音及其增值业务的继续增长,数据业务的不断发展都需要性能价格比更好的3G网络来承载。庞大的2G网络和缓慢增长的数据业务决定了3G发展将是渐进的。2G/2.5G和3G技术将长期共存发展。



  二、无线通信领域的标准发展及应用



  2.1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进展状况



  2.1.1 国际标准化工作状况



  除国际电联以外,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制定主要集中在3GPP和3GPP2两个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化的伙伴项目。



  (1)3GPP



  UMTS的标准化工作由3GPP(3G伙伴计划)进行。3GPP的标准分为不同版本(Release),采取整体推进的方式,各版本之间的发布时间间隔约为1年。3GPP制订的标准包括多个版本:R99、R4、R5和R6。



  R99是1999年12月发布的。在R99中确定WCDMA(FDD)无线传输技术和TDD方式高码片速率的无线传输,无线接入网络的Iub,Iur,Iu接口都基于ATM传输,核心网络基于演进的GSM/GPRS的核心网。现有产品主要基于R99。



  R4是在2001年3月完成的。R4的主要特征是在核心网电路域中实现了软交换的概念,即传统MSC分离为媒体网关(MGW)和MSC服务器两部分,实现了电路域的承载与控制分开。我国提出的TD-SCDMA标准被3GPP采纳,其与WCDMA主要的区别集中在无线接口物理层。



  R5是在2002年3月完成,是全IP网的第一个版本,其核心网部分在结构上引入多媒体子系统(IMS)。R5只完成了IMS的基本功能和业务(称为IMS的第一阶段),一些尚未完成的工作放在R6中继续完善。R5的另一个主要增强是在无线接口引入了HSDPA(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Data)技术,该技术可提高下行数据速率,最高可达10Mbit/s。



  R6于2004年3月发布。一方面,R6继续完善IMS第二阶段的功能,主要包括网络互通、安全性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提出多种新型无线技术(MIM0、OFDM等)、网络共享、WLAN与移动通信结合等问题展开研究;另外还制定了一些新的业务和功能,例如MBMS、Presence、Push等。



  由于标准的持续发展性,在R5,R6阶段,TD-SCDMA标准在HSDPA TDD方式以及多种无线增强技术研究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2)3GPP2



  3GPP2制订的cdma2000技术采用模块化的标准工作方式。也就是说,组成系统的各个模块(无线接入部分、核心网电路部分、核心网分组部分)根据自身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版本更新;一般来说,一个模块的技术更新不要求其它模块进行相应的技术更新。



  核心网电路部分是标准体系中最为稳定的一个部份。到目前为止,仍然使用ANSl41D版本,与IS95系统使用的版本相同。下一个版本预计还要2-3年才能完成。



  核心网分组部分完全基于IPv4技术,安全、用户认证和QOS等关键领域也是基于IP技术的。标准系列中的Release A是一个成熟而稳定的版本。Release B主要是功能的增强,没有关键性的技术进步。目前正在进行Release c的研究,仍然采用IP技术,但引入了IPv6技术。这部分的每个版本都可以支持cdma2000 1X、1X/EV-D0和1X/EV-DV。



  无线接入部分是cdma2000系统中比较活跃的部分。一般认为,Release 0版本不够稳定。Re1ease A是一个可靠而稳定的版本。Release B是对功能的改善和提高,无重大技术进步。Release c中引入了1X/EV-DV技术。由于1X/EV-DO技术不支持语音。目前3GPP2正在研究1X/EV-DV的Release D版本。Release C是否会形成商用市场尚难以估计。



  2.1.2 国内标准化情况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研究是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无线通信技术工作委员会(CWTS)来承担。CCSA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累计向ITU和3GPP、3GPP2提交文稿近500篇。同时基本完成了信息产业部组织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试验所要求的所有技术规范和测试规范的制定工作,为试验和下一步行标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TD-SCDMA



  为了完成TD-SCDMA在3GPP作为低码片速率的CDMA TDD技术的标准化,CWTS积极参加TSG-RAN的各工作组会议,提交大量文稿,成功地在2001年3月的3GPP的Release 4中完成,之后积极参与Release 4的相关更新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TD-SCDMA通信标准参考性技术文件的制定。



  对于基于第二代GSM网络的TD-SCDMA标准(即TSM),已经完成2.0版本以上,并完成了用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试验的相关设备规范和测试规范。



  (2)WCDMA无线技术及UMTS核心网络



  近年来,CCSA一直在积极地跟踪WCDMA技术的发展,完成了基于R99的WCDMA无线接口、无线接入网(RAN)、核心网协议等30多个标准预研项目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已经基本完成了用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试验的,基于3GPPR99版本的WCDMA无线接口、无线接入网(RAN)、核心网等近30个技术规范及测试规范的起草和审查工作。



  对于R4,R5&R6阶段的标准在组内开展同期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HSDPA、MIMO,无线软交换、多媒体子域、网络共享、网络融合等方面。



  (3)cdma2000系列标准



  从2001年初开始,CCSA陆续完成了cdma2000系统有关的一系列通信标准参考性技术文件,并完成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试验的相关设备规范和测试规范。



  其中,设备规范包括基站、移动台和分组设备。接口规范包括空中接口、A接口和分组接口。上述设备规范和接口规范均有对应的测试规范。其中移动台测试规范包括基本功能、协议有效性和兼容性等多个部分。另外,交换机和相关协议仍然采用原IS95的标准。



  2.2 移动业务与应用领域



  2.2.1 移动通信业务标准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运营商积极开拓移动数据业务的运营模式,打造了“梦网计划”、“联通在线”等业务品牌,与ICP、设备制造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模式。移动数据业务标准的不完善性是制约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产业界一致希望能够通过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平台和终端)、ICP、科研单位等的共同努力,形成面向市场、科学有效的技术规范,以规范行业,促进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



  目前的很多移动业务局限于某个厂家设备、某个厂家的手机、某个内容提供商、某个运营商网络的局部应用。标准的不完备、不统一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在制定移动业务相关技术规范的论坛和组织达十几个,包括3GPP、3GPP2、WAP论坛、Parlay、LIF、M-service、Java Community Process等。所制定的技术规范种类和版本较多,加上很多厂家自己的标准,目前还没有形成业界完备的、普遍共识的标准。



  (1)业务规范标准由技术驱动,而不是由业务和应用驱动



  以往,在图1所示的传送层面,大量的标准主要是由技术来进行驱动。这主要是由于在传输层面所涉及的网络设施主要为高层业务提供一种承载,对于运营商提供的业务特征并不敏感。






图1 业务模型




  而在控制层和业务层中,一套业务提供给用户时,根据运营商提供的业务特征的不同,需要调用不同的业务技术工具。这些工具需要在标准化组织中进行定义。但是,在一种技术没有应用之前,在技术层面很难确定应制定什么样的规范已适应市场和业务的需要。



  (2)多种体系成堆的技术和标准,对于符合市场需求的规范标准没有明确要求



  由于在业务层面规范的制定过程中,市场对于业务特征的反馈更加重要。大部分标准化组织并没有特别重视这方面反馈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基本延续过去的工作方式,以技术导向,制定出成堆的标准,而其中真正能够应用到实际业务中去的,却不在多数。对于真正被市场接受的标准,也没有在标准化组织中进行明确和倡导,造成使用标准的用户在进行标准选择时无法判断。



  (3)缺乏统一的互操作性计划和实施



  一些被市场接受的标准,其设备在进入市场之前,缺乏统一的互操作性计划,也没有专门的部门对此进行测试和检验。对运营商在业务实施过程中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此,业务的互操作也被提到标准化组织的议事日程上来。



  2.2.2.业务体系架构



  (1)新型的业务体系架构



  目前业务的分类方式已逐渐打破了传统定义的业务,而逐步转变为业务由业务特征组成,而最终转变为业务技术(或业务引擎service enabler)的定义。



  图1所示是一个十分简单的业务模型,它表示每个业务可以由多个特征组成。而每个特征又是基于多个业务引擎(enabler)。



  -业务(即高层应用)是指特定的端到端的业务;



  -业务特征是实施业务的一组能力,如消息处理能力(发送、接收和存储、前转等),用户文件管理,下载能力等



  -业务引擎:一组类别的网络和终端功能,包括标准的工具、协议和应用接口等,以提供基本的传送和控制机制。这包括WAP PUSH,SAT,CAMEL,Java,安全性管理,定位等。



  (2)业务引擎的通用框架



  随着移动数据市场的不断发展,业务的不断丰富,业务引擎(serviceenabler)也在不断发展。在以client、server为基础的业务生成方式之下终端和网络的Server通过移动承载网络,借助业务引擎层面完成与高层应用的沟通。为了便于理解,借鉴OSA(Open service architecture)的体系架构,在专用业务引擎之外,建立了所有业务公用的通用框架(或称公共业务引擎)。因此,业务引擎可简单地分为两大类:






图2 业务体系的总体业务结构示意图




  (一) 公共业务引擎



  无论调用何种专用业务引擎,都需要具有的一些公共引擎。



  1)鉴权(authentication)和认证(authorization)



  2)计费和帐目(Accounting &billing)



  3)公共数据库(Common directory);



  包括设备管理(Device management)和用户文档管理(User profile)等。



  4)提供(provision)



  5)实施(Deployment)



  6)操作维护(0&M);



  一些公共引擎举例如下:



  A)设备管理



  是指允许第三方(移动运营者,业务提供者,IT部门)代替用户对终端设备进行远端提供和配置的技术。这包括远端提供业务,配置和管理用户终端参数和设置,以及手机的远端诊断和分析等。主要应用的场合在于:



  - 新设备或业务购买后,client方的实现;



  - 大量的配置;



  - 手机备份/恢复;



  B)终端文档管理



  由于终端的多样性,特别是移动终端所具有的在显示、支持内容类型、输入、输出模式、存储容量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在业务开发时应根据具体设备的特点设计和开发业务。



  Client Profile管理包括向所有端到端的业务链(gateways,proxies,应用服务器)提供终端能力的技术。这些用户信息可以在应用开发,内容选择适配内容转发过程中予以考虑。



  C)识别/鉴权



  在所有业务和实施过程中鉴权都是十分重要的。用户侧(client)需要经过鉴权后才能够接入到业务网络中。同时,用户侧也对网络进行鉴权。



  识别/鉴权的标准化工作目前多为专用方式,尚没有被普遍采纳的方式出现。在初期各业务多采用基于SIM相关的MSISDN/IMSI识别。



  该识别和鉴权系统应能够使得用户:



  -采用适当的跟踪和安全机制来识别自身;



  -为了获得一些针对个人的业务,能够向业务提供一些专用信息。这些信息的提供是采用可控和秘密的方式;



  -授权的业务和其他代理应使用经纪人,即发送通报,费用帐单等。



  (二)专用业务引擎



  可组合实现不同功能的业务引擎:



  1)定位(Location):针对移动用户位置开发的一系列业务;



  2)移动商务(M-commerce):针对移动终端使用的电子商务业务:



  3)及时消息和出现业务(Instant Message&Presentation Service):类似于网上聊天的业务,并能够确定另一方的状态;



  4)通知(Notification):网络发起的业务通知:



  5)消息业务:以消息类业务为主体的业务;



  6)流媒体(Streaming):以视频流为业务质量(QoS)级别的高层业务;



  7)移动浏览业务(Mobile Web service):WAP浏览功能;



  在专用业务引擎中多媒体消息业务(MMS)、XHML、Java被定义为三个关键的业务引擎方式。大部分读者对于这些方式已经比较了解,在此不再赘述。



  2.2.3 目前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中进行的工作



  增值业务标准的不统一,对移动的业务推广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其标准化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目前由于增值业务的技术标准还与基础设施的技术有较大的相关性,所以CCSA(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之下的无线通信技术工作委员会在2002年已经开始启动相应的一些研究工作。



  (1)GSM及INTS相关业务标准研究



  基于GSM和UMTS的网络框架,制订了以下的基础业务标准:



  a)在GSM网络上开展的智能网业务,主要为CAMEL2阶段的协议及设备规范和测试规范;为了配合GPRS预付费等业务的实施,CAMEL3的相关规范正在制订过程中;



  b)GSM短消息设备规范和测试规范,包括点对点业务和小区广播短消息业务,并已完成增强型短消息业务的设备及测试规范;



  c)USSD(非结构化的补充业务数据)设备及接口规范和测试规范。



  增值业务平台设备的规范主要包括:



  d)WAP设备规范及测试规范;



  e)MMS中心设备及终端设备的规范和测试规范;



  f)定位业务中心设备及接口规范及测试规范;



  g)Java终端设备规范及测试规范;



  此外对于一些在新型网络架构下开展的业务方式进行了预研:



  h)OSA的体系架构及接口规范;



  i)基于SIP的业务提供方式等;



  j)Poc;



  k)Presence等。



  并针对OMA组织目前开展的工作,考虑围绕3GPP的需求进行展开。



  ·多媒体消息业务的互操作测试(MMS-IOP)



  ·数字版权管理规范(DRM)



  ·及时消息和出现业务(IMPS)的研究



  ·3GPP分组业务流媒体业务



  ·移动商务等方面的研究



  (2)CDMA体系相关业务标准研究



  CDMA在这方面研究的业务标准包括:智能网标准系列、短消息标准系列、定位标准系列等。



  在智能网方面,CDMA工作组刚刚完成了智能网第一阶段的标准系列,包括接口标准、SSP和SCP设备标准,及其相应地测试规范。根据CDMA工作组通过的工作计划,智能网第二阶段的标准己在2002年底前启动。第三阶段的标准也在2003年上半年启动。CDMA工作组正在逐步加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工作。在这方面,已经开展的工作包括分组数据的预付费业务、无线网号码可携带性等内容。



  在短消息方面,已经完成的规范包括短消息中心的设备规范及各种对外接口的规范。



  定位业务是移动通信系统中非常有特色的业务之一。这方面的标准也是CDMA工作组当前的工作重点。到目前为止,CDMA工作组已经完成了定位业务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



  2.3 WLAN以及系列标准的发展



  2.3.1 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及无线广域网标准的进展



  在2.1节中我们介绍了目前处于主流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的发展,但随着WLAN的广泛应用,IT界很多专家们希望以WLAN技术的成功为突破口开始向传统通信领域进军。目前在IEEE,ETSI,ITU,3GPPs等标准化组织都在开展WLAN及其发展技术的标准化工作。



  ·IEEE与ETSI



  在图3中可以看到。IEEE定义的802.15系列以及蓝牙标准与欧洲ETSI定义的HiperPAN市场定位相似,都是近距离的个人通信。






图3 全球无线局域网分支系列标准




  IEEE 802.11系列与ETSI HiperLAN技术都定位于无线局域网。从市场而言,802.1lWLAN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HiperLAN(Type2)虽然在物理层几乎与802.1la完全相同,但是其高层协议不是建立在以太网基础上,而采用了基于无线ATM的集中媒体接入控制机制,构成了面向连接的网络。



  对于IEEE 802.11系列标准已经通过的标准有:



  - 802.11 WLAN物理层和MAC层规范(2.4GHz,2Mbps):



  - 802.11b:2.4GHz频段高速物理层规范(11Mbps):



  - 802.11a:5GHz高速物理层规范(54Mbps);



  - 802.1lg:2.4GHz频段更高速物理层规范(54Mbps)。



  - 802.1lf:IAPP协议(已基本完成);



  目前正在制订中的标准有:



  - 802.11i:MAC层安全性增强规范;



  - 802.11h:动态频道选择和发射功率控制;



  - 802.11e:MAC层增强-服务质量保证(Q0s);



  - 802.11n:下一代无线新标准,该标准希望将WLAN的传输速度增加至100Mbps以上。



  IEEE 802.16作为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已经在一些国家应用。它与ETSI定义的HiperMtN & Hiper ACCESS技术定位相似。



  IEEE 802.20标准是存在较多争议的一个标准,它设定的目标是与蜂窝技术进行竞争,弥补现有WMAN,WLAN,WPAN技术与蜂窝移动通信间存在的性能上的空间。其主要技术指标包括:工作于3.5GHz以下,支持单用户峰值速率不低于1Mbps,支持最高达250km/h的移动性,在频谱效率,支持的用户数明显高于现有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目标都趋向于提供高速率、低时延、对称的数据业务。由于无线技术本身应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目前802.20所积极探讨采用的无线关键技术也是在3G增强型或B3G(4G)等项目中正在研究的。



  ·IIU



  在ITU主要是对RLAN(无线局域网)频率资源与干扰问题进行研究。在2003年的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03)上,ITU在5GHz频段上为无线局域网(RLAN)、固定无线接入、无线电定位、卫星地球探测(有源)、空间研究(有源)以及航空无线电导航业务和卫星固定(地对空)等多项无线电业务分配了频段,其中新增的5150-5350MHz和5470-5725MHz频段共计455MHz频段分配给以RLAN为代表的无线接入应用的移动业务。我国对此领域研究非常有限,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在RLAN频率资源与干扰问题方面:



  为避免产生对卫星业务和无线电定位业务等其它无线电业务的干扰,ITU无线电规则规定RLAN系统采用动态频率选择(DFS)技术。



  ITU内各国对该划分的操作规则和技术限制仍有较大分歧。特别是关于RLAN与卫星地球探测业务间的保护问题,存在激烈争论。



  为保护工作在5150-5250MHz频段上的卫星移动业务馈线链路。ITU制定了3个相关建议书,在限制RLAN应用、限制RLAN发射的集总PFD电平方面制定了规则。



  从WAC-03为RLAN应用划分的频段来看,RLAN需与无线电定位业务、固定无线接入、卫星地球探测(有源)等业务进行频率共用,研究频率共用条件、制定技术和管制规则,对RLAN在新频段上的应用至关重要。



  ·3GPPs



  在3GPP和3GPP2都先后设立了蜂窝网络与WLAN互通方面的研究课题,而且已经成为目前的热点话题。



  3GPP是在Release 6开始WLAN--3GPP网络互通标准化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业务需求描述):在TR 22.934中定义了WEAN与3GPP网络互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服务框架,定义了6种互联互通的场景。话单合并,对用户服务合一;鉴权和计费采用3GPP方式;WLAN使用3GPP分组域的业务(定位,基于IMS,IMPS,MBMS等);业务连续性;实现无缝业务(切换);通过WLAN使用电路域的业务。该标准已经在2002年底完成,但在Release 6中只完成前3种场景的标准化工作。



  - 第二阶段(技术实现方案):Ts 23.234中定义了互通的网络结构,规定了接入控制、认证方式、用户标识、互通参考模型和参考点等,规定了部分消息流程,如鉴权和认证、用户信息更新、取消WLAN注册、在线计费并终止服务、离线计费以及各接口的消息流程等。该标准在2003年12月完成。



  - 第三阶段(信令及接口规范):TS 29.234中将制定WLAN互通的详细技术规范。计划2004-3月完成。



  3GPP2与WLAN的互通,与3GPP类似分为二个阶段:



  - 第一阶段:3GPP2 S.P0087标准定义了WLAN和3GPP2系统互通的基本需求和原则。并定义了四种不同的互通情况。



  - 第二阶段的工作将在TSG-A和TSG-X组进行,目前只有少数的文稿。但具体的标准制订工作没有开始。



  WLAN-3GPP2系统互通第一阶段的标准由无线通信技术工作委员会首先提出建议,经过在3GPP2 TSG-A组中的多次讨论,形成第一阶段的标准—S.P0087。目前在无线通信技术工作委员会的WG4组中正在准备向3GPP2提交第二阶段标准的文稿。主要包括三种不同的方案,分别对应于S.P0087中所定义的三种不同的情况。



  互通方案一:对应于S.P0087中的情况2。只解决用户在不同网络之间的统一计费、认证和授权工作互通方案二:对应于S.P0087中的情况3:WLAN网络中的用户通过CDMA的电路域进行鉴权认证,并可以通过WLAN访问3GPP2系统的分组数据业务互通方案三:对应于S.P0087中的情况4:用户可以通过WLAN访问3GPP2系统的分组数据业务,并且在两个系统间切换时,分组业务可以保持连续。



  2.3.2 无线局域网应用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1)无线频率资源问题



  目前WLAN主要应用在2.4GHz和5.8GHz频段。



  2.4GHz频段WLAN可用带宽为83.5MHz,划分为13个信道,每个信道带宽为22MHz。实际上在83.5MHz带宽内,仅能容纳最多三个不重叠信道。



  在5.8GHz频段(5725~5850MHz),可用带宽为125MHz,每个信道带宽为20MHz,划分为5个不重叠信道或6个不重叠信道。



  若实现无缝覆盖蜂窝组网,则在同一个热点地区只可能是一个运营商去进行覆盖,由于信道数量的限制,在同一地区两个运营商的WLAN网络是无法共存的。



  (2)无缝切换问题



  STA在移动到两个AP覆盖范围的临界处时,STA与新AP重新建立关联,并与旧AP断开关联的过程称为切换。



  IEEE 802.1lf协议规定了在切换发生时,AP之间交换信息采用的协议-IAPP。



  由于目前IAPP协议还不是很成熟,并且需要RADIUS服务器的支持,真正实施IAPP协议的AP设备还很少。



  (3)漫游问题



  由于不同热点属于不同的运营商,因此必须加强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解决跨运营商的漫游才能促进WLAN技术更好的发展。



  跨运营商的漫游必须解决:用户标识、用户认证、计费的问题。不同运营商之间应采用统一的NAI标识,统一的认证机制,并且必须保证漫游时计费的准确性。漫游除了要解决技术问题之外,最重要的是运营商之间建立互信任机制。安全技术方案涉及的内容:空中接口加密、用户认证授权、用户隔离、访问控制等。在公众无线局域网应用中,必须保证用户的安全,但是需要解决投资和技术的平衡。对于不同服务等级的用户可以采用不同的安全策略。



  针对ITU为以RLAN应用为主的移动业务新划分的频段,具体到我国的规划问题急需研究:



  - 基于我国5GHz频段应用现状和发展情况;



  - 需研究我国对RLAN频率资源的需求;



  - 需研究我国此频段各类业务间的频率共用问题;



  - 需制定频率共用、保护特定业务(如无线电定位)的技术和管制规则。



  (4)WLAN与移动网络的互联互通



  - WLAN与2G、3G和B3G互补;



  - 实现WLAN与移动网络的互操作,包括WLAN与蜂窝移动通信网融合的网络结构;终端在WLAN系统内的移动性支持;终端在WLAN与蜂窝移动通信网间的移动性支持;鉴权/安全及计费框架。



  (5)开展对MBWA开展如下方面的研究:



  - 研究MBWA应用于我国可能的频率资源和频率规划;



  - 进行MBWA空中接口物理层、MAC层的技术选择和设备开发;



  - 研究MBWA网络模型以及与IP网络的结合;



  - 适时制定我国MBWA技术标准草案。



  随着各运营商对主叫号码的传送的逐步规范,与主叫号码传送的有关的各种业务将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摘自 中国电信网
   
微信扫描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扫码关注5G通信官方公众号,免费领取以下5G精品资料
  • 1、回复“LTBPS”免费领取《《中国联通5G终端白皮书》
  • 2、回复“ZGDX”免费领取《中国电信5GNTN技术白皮书
  • 3、回复“TXSB”免费领取《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工艺图解
  • 4、回复“YDSL”免费领取《中国移动算力并网白皮书
  • 5、回复“5GX3”免费领取《R1623501-g605G的系统架构1
  • 7、回复“6G31”免费领取《基于云网融合的6G关键技术白皮书
  • 8、回复“IM6G”免费领取《6G典型场景和关键能力白皮书
  • 本周热点本月热点

     

      最热通信招聘

      最新招聘信息

    最新技术文章

    最新论坛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