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BSC 移动通信论坛
搜索
登录注册
网络优化工程师招聘专栏 4G/LTE通信工程师最新职位列表 通信实习生/应届生招聘职位

  • 阅读:931
  • 回复:0
别BB了,你们看到的是假Magic Leap吧?
mao_mao
论坛副管
鎵嬫満鍙风爜宸查獙璇


 发短消息    关注Ta 

C友·铁杆勋章   管理·勤奋勋章   C友·进步勋章   管理·优秀勋章   C友·贡献勋章   “灌水之王”   纪念勋章·七周年   管理·标兵勋章   活动·积极勋章   财富勋章·财运连连   财富勋章·大富豪   财富勋章·小财主   专家·终级勋章   财富勋章·神秘富豪   C友·登录达人   纪念勋章·五周年   财富勋章·富可敌国   财富勋章·财神   财富勋章·富甲一方   财富勋章·钻石王老五   活动·第二届通信技术杯   纪念勋章·六周年   活动·摄影达人   纪念勋章·八周年   纪念勋章·九周年   纪念勋章·十周年   C友·技术大神  
积分 428896
帖子 85070
威望 5032925 个
礼品券 5423 个
专家指数 3546
注册 2009-4-24
专业方向  移动通信
回答问题数 0
回答被采纳数 0
回答采纳率 0%
 
发表于 2017-03-21 11:51:00  只看楼主 

文:宋楠 来源:洪泰帮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宋楠

  洪泰高级经理宋楠是一个才思敏捷、毒舌与段子齐飞的微胖届投资人,可能是现实对他太过残酷,他一直钟情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

  在洪泰的办公室,你经常能看到他头戴各种设备,一边挪动丰满的身躯,一边口吐各种惊叹词。

  今天,我们推出宋楠的一篇文章,说的是MR(混合现实)。我们看完觉得可能是假宋楠写的,因为这篇文章专业术语横飞,句句有深意。

  洪泰智造工场创始人乔会君看完后傲娇地说:我觉得除了我,洪泰没有人能不借助度娘看懂。

  我们不信,所以发出来给你们看看。

  本文4649字,看完需要5分钟,完全看懂可能需要1小时-5天不等,出于公德心,我们先来几条核心提示:

  1、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殊途同归,未来只有MR(混合现实)。

  2、PC、手机之后,以语音交互为核心的HMD(头戴式显示器)将是下一代计算平台。

  3、微软的头戴显示器Hololens是MR行业的标杆。

  4、被斥为骗子,靠“特效视频”融资的Magic Leap其实另一个MR核心选手。

  5、二者共同定义了MR的3个核心能力:空间视觉、镜片背后的光学系统、硬件及架构思路。

  6、前两名甩开了其他对手,但技术边界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牢固。意识到核心能力是什么,不难赶上。

  7、最后,这也是MR投资和创业领域的路线图。

Magic Leap——MR市场中唯二的玩家

  某种程度上,整个AR行业都因为Magic Leap炫酷的视频而带上光环。

  所以,当人们知道这并不是真的来自AR技术,而是源于好莱坞式的特效,视频的”出品方”Magic Leap备受争议。它著名的中国投资者马云也因此受到一些奚落。

  2月份,Magic Leap2017年董事会召开,并且公布了一个“简陋”的样机照片后,尘埃落定了,野心家与阴谋论者中混杂着各种各样“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心情,简单的把Magic Leap钉在了耻辱柱上。一言以蔽之:“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无可否认,Magic Leap真真假假的宣传策略客观上拉高了吃瓜群众对它的预期,把自己架上神坛之后与其告诉大家“虽然我很好但是也没有你想的那么牛”,不如干脆保持沉默闷声发财。

  但必须要说,微软(Hololens)以及Magic Leap是我看来MR市场中唯二的玩家,虽然可能二者目前来看微软领先,但如果我们将MR看做下一代计算平台的核心概念,怎么吹Magic Leap都不过分,毕竟他是一个“挑战巨头的初创公司”。

  至于Meta、ODG、Lumus、Infinity AR等等等等的公司,在我看来至少目前他们在核心能力上还都有欠缺,暂且按下不提。

首先,Magic Leap到底在干啥?

  先上两张图:

  上图是Magic Leap第一批被扒出来的专利图之一,清晰地展示了其HMD(头戴显示器)的设计思路:为了减轻重量,把计算单元和电池都外置,眼镜上只留下必要的传感器以加强佩戴舒适度。

  而下图是刚刚流出的Magic Leap原型机“谍照”,也是印证了之前专利图中的设计思路,所有的计算单元包括电源都是外置的,头上的眼镜只是做输入输出设备。

  虽然巨大的开发板简直无法直视,不过我们仍然能从开发板中获得一些信息(以下信息有推测部分,不保证完全正确):

  首先,从散热器看,和NVIDIA JETSON TX1的散热器一模一样,以及没有在图片中找到其他处理器,大概率是用的Nvidia Tegra平台。

Jetson TX1 开发板官方图

Jetson TX1 开发板官方图

  其次,假设使用的是TX1,TX1是Nvidia针对机器学习推出的嵌入式系统平台,处理器性能提升并不明显,侧面反映了Magic Leap设备目前通用计算的量不大,而含256个CUDA核心的GPU肯定是为了MR设备的高图形运算需求而生的,但是带来了另外的发热以及功耗方面的困扰:

  巨大的风扇和开发板直接用AC电源输出,这块峰值功率达到10W的开发板,不知未来小型化的前景如何,虽然一个“外置式”的计算模块对重量要求可能会降低,但是“板砖”估计也不能被接受的。

  技术总是在不断衍进的。刚刚发布的Nitendo Switch就搭载了Nvidia最新一代的Tegra Parker处理器。不排除Magic Leap已经跳过了TX1直接上Parker平台,毕竟TX1硬伤太明显,Nvidia并没有在这一代平台上发力,有可能集中精力在做下一代Parker平台。

附上Parker与TX1、TK1 Spec对比

附上Parker与TX1、TK1 Spec对比

看上去是干活的,但是究竟干得怎么样?

  首先,这里要明确一个观点:技术的边界是趋同的(特别是做软件、算法层面的公司)。在对真正前沿科技的探索上,同领域的顶级公司技术差距其实并不大(因为大家用的技术框架其实都很类似)。

  举个例子, 在图像识别领域,每年ImageNet的比赛顶级team之间的差距并不大(标准实验室环境下),每年的冠军也是轮流换,真正有巨大提升的,是Hinton12年用深度学习来做图像识别那一年,之后大家都换成了深度学习框架,竞争又变成了一个两个百分点的竞争。

  当然如果变成了复杂环境或者说真实环境,大家的技术体验就更相似了:40%正确率和60%正确率,对于用户来说都是一样的:不准!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VR行业:Oculus相对VIVE,起步早一些,但是实际能拿出的产品从体验上来看区别不大,甚至PS VR虽然技术指标不如前两者,实际上却是出货量最大也最受好评的VR平台。

  所以,如果我们把Hololens所定义的MR当做这个行业目前的标杆,跻身行业一线玩家行列,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首先是空间视觉能力,或者说是基于嵌入式平台的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或并发建图与定位)。Hololens之所以带来这么大的震撼,主要也是因为这是第一个公开销售并集成了Inside-out追踪技术的HMD系统(什么是Inside-out空间定位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利用设备自身,而不依靠外部的传感器等配件,实现虚拟场景里的空间定位,以及更多的人机交互)。

  在这之前,所有HMD搭载的定位系统都是outside-in方案,即需要外置的摄像头拍摄头盔或者控制器的mark点来定位。从使用难度来讲相去不可以道里计(用过VIVE的都懂)。

Inside-out技术简示

Inside-out技术简示

  其次,光有Inside-out本身是不足以支撑混合现实体验的,还需要空间信息或者说深度信息的叠加,才能够真正实现定位+空间重建来支撑完整的混合现实体验。深度信息与SLAM的叠加从技术难度上来说并不高,但是目前鉴于大家连inside-out还没做好,空间信息的叠加还需等待。

  SLAM本身并不是一个新东西,国内也有相当多的团队在做,比较突出的包括速感科技,Perceptin等等,但是目前都还是作为一个双目空间摄像头模块存在,Ximmerse拿出了自己的inside-out方案,也是取了个巧,利用摄像头拍摄手柄上的光点进行定位,还不能算是广义上的inside-out方案。

  国外目前在做空间视觉的创业公司包括Infinity AR,Occitipal等等,今年CES2017几家公司也均有参展,Infinity AR的Demo是一个飞机在桌子上起落飞翔的动态演示,但是跑道与桌子的贴合包括整体影像的晃动都很剧烈,演示效果离Hololens的稳定状态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相比之下Occitpal的演示则更令人印象深刻,整体体验非常好,但我个人怀疑是针对特定的演示场景做了优化,实际产品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尚数未知。

  大公司方面,Oculus去年宣布了自己的一体机Santa Cruz,承诺会有inside-out定位功能,Google Tango一直是移动SLAM的先行者,苹果也收购了相当多AR相关的公司,据传也在研究眼镜产品,高通也已经发布了自己的VR一体机产品,号称有inside-out追踪功能,其他公司包括ODG,Lumus,Meta等等,目前还都是在提供基于不同光学方案的AR眼镜产品,由于不具有空间视觉功能,尚不能认定为MR产品。

  第二点,就是要有好的AR光学方案,Hololens包括Magic Leap都是采用了全息波导衍射光栅的光学镜片,而其他公司如ODG及Meta等则采用自由曲面、棱镜或者几者混合的光学方案。

  显示技术应当说在目前来看,技术迭代的路线整体是向光波导光学靠拢的,只有光波导才能做到真正像现在正常眼镜一样大小轻重的HMD产品。

  但是目前光波导镜片面临量产难度大,成本高,FOV(field of view, 简单来说,就是玩家游戏时的视野)不足的问题,相对来说自由曲面或者棱镜的光学方案则门槛更低,相对供应链更成熟,显示效果跟目前成熟的光波导镜片来看也完全不差甚至犹有过之。

  Meta用很笨拙的方案就做到了90度FOV,而今年CES Lumus展出的50度光波导镜片方案已经是目前最领先的光波导镜片了,更不要说他巨大的头部器件和发热。

本人实测Lumus

本人实测Lumus

  第三点,就是一些硬件包括其背后体现的思路,具体应当说包含三点:四摄像头SLAM,结构光以及HPU。

  首先是四摄像头,感兴趣的同学大概已经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巧合:Oculus的一体机Santa Cruz也是采用了四摄像头方案(不过Hololens的方案是左右各两个,Santa Cruz的方案是上下各两个)。

  我猜Magic Leap也会采用四摄像头的方案,主要是为了在保证mapping的angular resolution的基础上,同时兼顾tracking的FOV,说白了,就是为了看得更准更宽,从而保证了定位和追踪的稳定性,这是双目甚至单目解决不了的。

  结构光:Hololens的深度信息均来自结构光摄像头,包括手势识别,但这里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很多人做SLAM的时候也会结合结构光信息来做,但这在HMD上是无法应用的,因为结构光在做空间识别的时候,识别范围较远,是不能够识别近距离的手的具体信息的,所以如果使用了结构光来做SLAM,实际上是无法同时应用手势识别的。

  在Hololens具体操作时,也是预先扫描了周边环境的深度信息,然后才开始做手势识别交互。

  HPU是另一个被传得神乎其神的东西,实际上是微软定制的Cadence Tensilica的DSP,内含24个核心,主要用来处理跟视觉,手势,环境感知相关的一切算法。

  所以算力提升对于MR行业来说仍然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想想Magic Leap开发板上巨大的散热器~

  所以总结来看,目前除了微软,行业内的其他玩家都或多或少的缺乏MR产品的一部分核心能力,而Magic Leap,无论从其展示的思路还是靠谱的小道消息,是最靠近这个技术路线并且已经有相当技术积累的公司。

所以,那些神视频到底怎么回事?

  首先,Magic Leap总共发布过4段视频(办公室机器人大战、太阳系、A new morning以及星战)+2个动图Demo(鲸鱼以及手心小象)。

  其中办公室机器人大战、鲸鱼以及手心小象都是特效视频,其余的均为“Shot directly from Magic Leap”。所以之前很多媒体报道中所谓“均为特效”是不实的,不过实拍的内容中细琢磨的话也有很多小tricks,下面详细分析一下:

  1.两张截图分别来自两段视频,但都非常清晰的显示了一个问题:桌子可以非常完美的把R2D2的身体挡住,当机器人走到桌子旁边或者镜头位置变化到有物体在前面“遮挡”图像的时候,被遮挡的图像就完美的不显示了!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们知道眼镜类的产品,镜片是所有光线进入眼睛的最后一道门户,理论上镜片上的图像是叠加在所有外在信息之上的,这种“被遮挡”的错觉显然是因为眼镜根据深度信息发现图像产生了“被遮挡”的关系,从而停止渲染那部分区域的图像,让自然光线透过镜片,实现了类似“被遮挡”的效果。

  道理都说得通,问题是这里的被遮挡关系展现的太完美了,不仅图像稳定清晰,被遮挡的边缘也没有丝毫误差,这就很有意思了。可以对比一下Hololens在使用环境下,虽然也能做到部分的“被遮挡”效果,但是会产生很频繁的画面抖动,因为并不确定被遮挡的边缘以及面积到底有多少。

  窃以为Magic Leap在这些演示视频中,虽然确实是实时渲染而且是实拍的,但是肯定对场景做了预先的精细扫描和建模,才能够达到这么好的效果。

  这也是平时在看SLAM项目的时候的一大问题:演示视频或者场景由于有事先特定的优化,能够实现比真实使用中好得多的效果,有的时候限于时间因素不能反复测试,经常会被这样的“小把戏”欺骗,等真的详细DD的时候,又发现了这样那样技术上难以克服的问题。

  2.关于太阳系的这一段视频也是非常有趣的,展现了Magic Leap的“光场显示”技术,即在不同的景深上可以成像。演示视频中一会儿太阳很清晰,一会儿地球很清晰,是很明显的光场显示技术的应用。

  这里又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了,不是说好了用光波导的吗?光场技术到底是什么情况?实际上Magic Leap确实是有很深的光场显示包括光纤显示技术的储备,但是由于种种问题,离真正产品化路还非常远,应该说这段视频只是秀肌肉,短时间之内是不可能看到类似的产品面世的。

  光场显示其实国内有团队在做,我也在中科院某所看过类似的Demo,整个光学系统就比目前的头盔还大,还只能实现7个焦距上的光场显示,完全不具备产品化价值(Magic Leap据说要好很多)。

  而光纤显示,大家从光纤的属性上其实也能推测到,这么脆弱的介质,稍微用一用就会有变形,错位等等的问题,产品化的路也很漫长。

  3.关于其他的演示视频

  其实除了鲸鱼那段演示视频确实是太浮夸了之外(其实你想象所有人都戴着眼镜但是P掉了就好),其余无论小象的demo还是机器人大战的demo,都是在目前的技术环境下可以实现的,大家完全不必对技术这么悲观,这段算勉强洗个地。

最后,最重要的是MR(混合现实)的未来

  之所以说了这么久Magic Leap的故事,是因为MR让我振奋。以下简单说说我的观点:

  1.VR、AR殊途同归,未来只有MR。

  设想一下,VR一体机和AR眼镜,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一个是透明的,一个是不透明的。

  目前来看VR拥有更大视角以及不透明的视野,而AR眼镜视角小,但是能看到现实世界。无论VR还是AR的创业者,都很明白空间视觉的重要性,因为它本质上就是用户体验,更大的视角,更透明的世界,他们都想要。

  另一方面来说,眼球追踪,手势识别,全景音效以及更好的人体工学也都是所有从业者共同追求的,未来会成为所有HMD产品的标配。而大视角、高分辨率也会是所有产品的一个共同追求。

  这样看来,透明或者不透明,其实就不是问题了,只要多做一个遮罩,甚至是镜片上附一层可调透光度的膜,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所有VR/AR从业者所努力的方向可以说是统一的,那就是VR与AR合二为一。

  2.从实际技术演进来看,MR设备更容易成熟。

  2016-2017年,VR行业在国内可以说从天堂到地狱,从16年初的万人空巷到17年初的惨惨戚戚,客观上反映了VR设备在普及上遇到的问题,其中最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眩晕感迟迟无法解决,用户的平均使用时间基本上在15分钟左右,根本无法支撑真正优质内容的产生,从而导致了恶性循环。

  在我看来,眩晕感或许是5年内VR设备无法迈过的门槛,除非用类似万向跑步机的外设,否则简单的“房间级”追踪,还是无法完美解决用户的晕动症问题。药物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案。而MR设备则不同,能看到外面的场景包括相对小很多的FOV,都会让用户在实际使用中更容易接受。

  3.PC、手机之后,下一代计算平台将会是以语音交互为核心的HMD产品。

  如果你留心看CES 2017,一个很大的改变就是AR作为一个单独的品类开始参展,ODG,Lumus,Vuzix,Sony,Infinity AR,Occitipal等等,成为了CES 2017少有的亮点。今年VR参展的数量很少,不过用VR进行展示的企业很多,VR已经变成一个Feature。

  无论是Oculus开始招募AR团队,还是苹果要发布自己的AR产品,华为招募了前Oculus大牛做AR/VR/MR技术负责人等等,都清晰的说明了一个信息:巨头正在跑步入场。

  正如之前所提过的,技术的边界是趋同的,当巨头们看到Hololens这样的产品是可实现的之后,相关的创新包括探索也会层出不穷,相关的技术人才、技术储备也会导致整个市场的百花齐放,我们正处在快速迭代的时代,科技水平的发展真的要用“日新月异”来形容。

  以语音交互为核心的HMD作为下一代计算平台出现在寻常百姓家的日子,已经越来越近了。


扫码关注5G通信官方公众号,免费领取以下5G精品资料
  • 1、回复“ZGDX”免费领取《中国电信5G NTN技术白皮书
  • 2、回复“TXSB”免费领取《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工艺图解
  • 3、回复“YDSL”免费领取《中国移动算力并网白皮书
  • 4、回复“5GX3”免费领取《 R16 23501-g60 5G的系统架构1
  • 5、回复“iot6”免费领取《【8月30号登载】物联网创新技术与产业应用蓝皮书——物联网感知技术及系统应用
  • 6、回复“6G31”免费领取《基于云网融合的6G关键技术白皮书
  • 7、回复“IM6G”免费领取《6G典型场景和关键能力白皮书
  • 8、回复“SPN2”免费领取《中国移动SPN2.0技术白皮书
  • 对本帖内容的看法? 我要点评

     
    [充值威望,立即自动到帐] [VIP贵宾权限+威望套餐] 另有大量优惠赠送活动,请光临充值中心
    充值拥有大量的威望和最高的下载权限,下载站内资料无忧

    快速回复主题    
    标题
    内容
     上传资料请点左侧【添加附件】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04-18 10:58:24
    渝ICP备11001752号  Copyright @ 2006-2016 mscbsc.com  本站统一服务邮箱:mscbsc@163.com

    Processed in 0.23616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移动通信网 - 移动通信论坛 - 通信招聘网 - Archiver